黄河河口流路多目标联合运用方式研究

于守兵

于守兵. 黄河河口流路多目标联合运用方式研究[J].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2024(1):1-7.. DOI: 10.12170/20221213001
引用本文: 于守兵. 黄河河口流路多目标联合运用方式研究[J].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2024(1):1-7.. DOI: 10.12170/20221213001
(YU Shoubing. Investigating the multi-objective oriented joint application of the channels in the Yellow River Estuary[J]. Hydro-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24(1): 1-7. (in Chinese)). DOI: 10.12170/20221213001
Citation: (YU Shoubing. Investigating the multi-objective oriented joint application of the channels in the Yellow River Estuary[J]. Hydro-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24(1): 1-7. (in Chinese)). DOI: 10.12170/20221213001

黄河河口流路多目标联合运用方式研究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2041004-03);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项目(HKY-JBYW-2022-07)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于守兵(1980—),男,河南许昌人,正高级工程师,博士,主要从事黄河河口治理研究。E-mail:yushoubing@163.com

  • 中图分类号: TV856

Investigating the multi-objective oriented joint application of the channels in the Yellow River Estuary

  • 摘要:

    黄河河口流路运用方式面临着新形势下保障防洪安全、维持生态功能和减缓海岸蚀退等多目标需求。采用实测水文资料和现场调查资料,分析河口河道防洪形势、黄河口国家公园建设需求和备用流路现状情况。清水沟流路在小浪底调水调沙运用后防洪形势明显改善,然而仍面临着大洪水的威胁;目前河道滩地呈现约6‱的倒比降,加剧了大洪水时的防洪压力。黄河口国家公园清水沟片区在清四控导工程以下无整治工程,规划的科研平台和大量基础设施要求洪水尽量不漫滩。刁口河片区规划的生态补水量为0.55 亿m3,附近海岸因缺乏泥沙补给处于蚀退状态。刁口河主槽淤积萎缩,滩地开发建设侵占严重,亟待长期过水加强保护。新形势下黄河河口流路运用方式为“联合运用、常态过水、平滩分流、双河行洪”。刁口河常年维持一定的过水流量。当清水沟流量达到3 500 m3/s时向刁口河分流,大洪水时两条流路作为5 000 m3/s流量的泄洪通道。

    Abstract:

    The Yellow River Estuary channels face the challenge of balancing multiple objectives, including ensuring flood control safety, preserving ecological functions, and mitigating coastal erosion in a changing environment. This study utilizes hydrological data and field investigations to analyze the flood control situation, construction demands of the Yellow River Estuary National Park, and the condition of standby channels. The Qingshuigou channel has shown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flood control si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sand and water regulation operations at the Xiaolangdi reservoir. However, the channel remains susceptible to large floods, which may be exacerbated by the 6‱ antislope of the current bottomland. The Qingshuigou section of the Yellow River Estuary National Park lacks downstream regulation measures following the Qing 4 river-control work, necessitat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planned scientific research platforms and infrastructure to minimize flood impacts on the main channel. The Diaokouhe section requires planned ecological water compensation of 0.055 billion m3, while the coastline suffers erosion due to insufficient sediment supply. The main channel has experienced siltation and contraction, with the bottomland facing severe encroachment from social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highlighting the urgent need for protection through regulated flow. The joint application of the channels involves normal passing flow during regular conditions, diversion of water at maximum main channel discharge, and flood release through two channels. The Diaokouhe channel accommodates a certain discharge during ordinary times and diverts a portion when the Qingshuigou channel reaches 3,500 m3/s. During large floods, the two channels serve as release passages for a flow of 5,000 m3/s.

  • 黄河河口是黄河流域径流、泥沙、营养盐等物质的集中承泄区域,黄河入海流路是这些物质的输送通道,其运用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时空分配格局,在维护河口地区防洪安全和生态保护修复方面起到关键作用。流路运用方式可分为单一运用和联合运用两类:单一运用指1条流路行河,达到改道标准后启用新的流路;联合运用是指2条或以上的流路同时运用。由于黄河河口具有多沙弱潮的特性,单一流路运用下沙嘴淤积延伸速度快,在人类干预程度较小时约10年就发生自然改道。1976年清水沟流路行河以来,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入海流路长期相对稳定。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研究如何延长清水沟运用年限,其中重要的措施就是与刁口河联合运用,代表性运用方式有小水分流[1]、高位分洪[2]、交替行洪[3]、生态补水通道[4]、水沙调控通道[5]和相机分水分沙[6]等。尽管具体运用指标不同,但主要目的是减少清水沟流路主槽淤积、口门延伸速率和反馈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兼顾河口生态[7-11]。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落实、黄河口国家公园建设[12]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颁布,黄河河口流路运用方式面临着新形势下保障防洪安全、维持生态功能和减缓海岸蚀退等需求。本文通过实测资料分析和现场调查,提出兼顾多目标的河口流路联合运用方式,为河口综合治理提供决策支撑。

    黄河河口为典型的多沙弱潮河口,入海流路曾经长期处于“淤积、延伸、摆动、改道”的周期性演变过程。1855年黄河改道流入渤海后,流路经过9次大的变迁形成广阔的近代黄河三角洲(图1)。1953年至今的神仙沟、刁口河和清水沟等3条流路形成了以渔洼为顶点的现代黄河三角洲,面积约2 900 km2。刁口河在1964年1月至1976年5月行河,也是黄河三角洲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备用流路。之后清水沟流路开始行河,1996年5月人工出汊后从清8汊河入海(老汊河称为1996汊河)。受来水来沙减少和人工干预程度增强的影响,清水沟运用至今已46年,并仍能继续运用较长时间,河口治理的相关规划[4]均将刁口河作为清水沟达到改道标准后优先启用的备用流路。

    图  1  黄河河口基本情况
    Figure  1.  General situation of the Yellow River Estuary

    黄河入海泥沙通过流路的摆动和改道,在较长时期内促使三角洲海岸呈扇形向海淤进,新生陆地上形成中国暖温带最年轻、最广阔、保存最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径流泥沙输送了大量营养盐至近岸海域,为海洋生物等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和产卵、育幼及索饵场所。1992年10月国务院批准建立总面积为1 530 km2的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新生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图1)。其中,南部片区位于清水沟附近,面积1 045 km2;北部片区位于刁口河尾闾两侧,面积485 km2。202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颁布,河口治理重点是合理布局入海流路,保障河道畅通和防洪防凌安全;实施生态补水,维护河口生态功能;禁止侵占刁口河等黄河备用入海流路。

    采用黄河水文部门实测的1950—2021年利津站年径流量和来沙量分析河口水沙长期变化特征,1996—2021年河口日均水位资料分析清8改汊形成新口门后的水位特征,1976年和1996年汛后滨海区实测水深资料分析海岸蚀退情况,1976年和2019年刁口河断面实测资料分析河道萎缩情况,2019年汛后两岸堤防范围内渔洼断面和清加6断面实测高程资料分析现状河道形态。现场调查2021年秋汛洪水和2022年刁口河流路情况。

    小浪底水库运用后黄河河口防洪形势明显改善。1996年清8汊河行河以来,利津站年平均径流量和来沙量分别为174 亿m3和1.61 亿t,与1950—1985年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时期的419 亿m3和10.54 亿t相比,分别下降了58%和85%(图2(a))。虽然来沙量减少,但口门总体上仍在淤积延伸,西河口以下河长增加12.7 km(图2(b))。其中,2002年小浪底水库运用后,河长增加7.2 km,延伸速率为360 m/a。然而同流量水位呈下降趋势,2002—2021年利津站汛前3 000 m3/s流量时相应的利津、一号坝、西河口水位,分别下降1.60、1.58、1.41 m(图2(b))。主要原因是河口来水来沙条件有利,多年平均含沙量只有7.6 kg/m3,与之前的25.3 kg/m3相比下降了70%,河道呈总体冲刷趋势。

    图  2  黄河河口水文特征和河长变化
    Figure  2.  Hydr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river length of the Yellow River Estuary

    河口仍可能出现大洪水。实测水文数据显示,2018—2021年利津站年径流量为(312 ~441) 亿m3,来沙量为(2.71 ~3.14) 亿t,水沙颇丰(图2(a))。特别是2021年,黄河下游出现长历时洪水过程,利津站出现1989年以来最大的日均流量5 200 m3/s。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极端暴雨洪水事件频繁发生,如2016年海河、2021年海河和淮海发生特大洪水。黄河流域主要洪水源区遭遇极端暴雨洪水风险同样增加[13],河口流路运用要考虑防御大洪水。

    河道滩地倒比降断面形态加剧了大洪水时的防洪压力。1996年以来河口几乎没有出现过漫滩洪水,河道滩地具有滩唇高、堤根洼特征。2019年汛后实地测量了渔洼、清加6断面两岸堤防之间的河道高程(图3)。渔洼断面左岸北大堤和右岸临黄堤堤根处分别有330和140 m的顺堤河,左滩、右滩横比降分别为5‱和7‱。清加6断面左滩、右滩横比降分别为6‱和7‱,右滩3 km范围内串沟密布。一旦发生漫滩洪水,容易顺堤行洪,甚至发生滚河现象,危及两岸堤防安全。

    图  3  黄河河口2019年汛后断面形态
    Figure  3.  River sections after 2019 flood season in the Yellow River Estuary

    拟建设的黄河口国家公园在现有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基础上,整合了周边7个各类自然保护地(图1)。核心目标是保护典型的河口湿地、滨海滩涂等复合生态系统和鸟类等珍稀物种栖息地,维持“河-陆-滩-海”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公园总面积为3 524 km2,北部和南部片区面积分别为1 096和2 404 km2,片区连接处的黄河故道面积为24 km2。国家公园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保护级别高,对防洪安全、生态补水保障、减缓海岸蚀退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

    国家公园清水沟片区主要在清四控导工程以下无整治工程区域。根据现场调查,2021年清水沟平滩流量为3 700~4 200 m3/s,秋汛期间主要通过临时修建子埝防止洪水漫滩。从自然湿地的发育来看,河流漫滩有利于其健康发展。但近几十年漫滩流量缺乏,湿地生态需水主要来自河道引水,保护区内布设了大量的引水闸、沟渠水网等。国家公园规划提出建设科研监测中心、野外观测站、生态地质站等科研平台,开展游憩体验项目和完善道路、给排水、电力、电信等基础设施。一旦出现大洪水,上述设施的安全均会受到严重影响。正在编制的黄河河口综合治理规划确定国家公园重点补水区域面积为246 km2,比现有规划增加了10 km2;刁口河、清水沟片区分别为35、211 km2。规划提出湿地各项生态功能得到充分发挥的最佳水量分别为0.55、1.81亿m3;关键需水期为春季3—5月和夏季6—9月,补水时间为10~20 d。国家公园是落实重大国家战略的重要措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保障湿地生态水量。

    国家公园建设还面临着海岸蚀退的威胁。刁口河附近海岸自1976年停止行河后共蚀退12.0 km,管理范围内海岸(以2 m等深线计)蚀退面积达290 km2。清水沟1996汊河停止行河后,沙嘴蚀退8.1 km,蚀退面积96 km2。蚀退区域位于自然保护区及规划的国家公园内,造成物种生活场所缩减和土壤盐碱化加剧,进而威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根据正在编制的黄河河口综合治理规划,刁口河附近海岸维持动态稳定需要补沙0.36 亿t/a。

    《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明确提出“禁止侵占刁口河等黄河备用入海流路”,同时将入海流路纳入黄河干流的范畴。1976年5月刁口河停止行河后,尽管自2010年起实施尾闾湿地生态补水,但最大流量只有30 m3/s。由于长期不行河,公众对备用流路的认识逐渐淡化,加之土地肥沃,油气资源丰富,各部门进行了大规模开发。东港高速公路、S312和S315省道、桩埕公路等公路横穿刁口河。主槽长期用作输水渠、沉沙池和水库,淤积萎缩严重(图4)。最狭窄的西崔生产桥附近主槽仅有5 m。大量滩地被开垦种植和作为建设用地,改变了河道自然形态。目前刁口河流路管理范围内陆地面积约为880 km2,生产开发和建设用地面积达630 km2

    图  4  刁口河主槽断面形态变化
    Figure  4.  Change of main channel of the Diaokouhe channel

    黄河河口新形势下流路运用需要兼顾大洪水防御、河口生态功能发挥、国家公园建设、备用流路保护、海岸蚀退减缓等多目标。运用方式建议为“联合运用、常态过水、平滩分流、双河行洪”。

    联合运用是清水沟、刁口河两条流路同时运用。清水沟在达到改道标准前仍为主要的行洪、输水、输沙通道,刁口河根据实际情况通过不同的流量。

    常态过水是刁口河常年维持一定行水流量,保障尾闾湿地生态补水,维护河口生态功能。常态过水能够提高公众对刁口河备用流路的保护意识,有利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禁止侵占刁口河等黄河备用入海流路”的落实。刁口河片区生态补水重点区域面积为35 km2,关键需水期为3—9月,补水流量为21~43 m3/s。因此,在每年3—9月维持30 m3/s过水流量,通过水渠调蓄满足生态补水需求。此外,常态过水还能缩短目前刁口河附近区域黄河引水线路长度,减少沿途损耗,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刁口河附近区域生产生活用水通过清水沟泵船供应。2020年黄委批准的取水许可水量为1.23 亿m3,最大供水需求流量约为15 m3/s,故其他月份可维持15 m3/s流量,满足河道两岸取水需求。

    平滩分流是在利津流量达到清水沟最小平滩流量时,开始向刁口河分流。目前清水沟最小平滩流量约为3 700 m3/s,超过该流量将威胁公园基础设施。特别是目前河道滩地具有倒比降特征,一旦洪水漫滩容易顺堤行洪,危及堤防安全。根据小浪底水库运用以来利津最大日均流量数据,可在流量达到3 500 m3/s时进行分流。以2021年调水调沙和秋汛过程为例,刁口河可分流运用39 d,流量为100~1 500 m3/s,总水量为31 亿m3,分沙0.22 亿t,能为刁口河附近海岸提供泥沙补给。清水沟为目前黄河入海的主要通道,为保障其较大的过流能力,在流量低于该值时不进行分流以减少河道淤积,刁口河流路仍维持常态过水。

    双河行洪是当黄河下游出现大洪水甚至设防流量(渔洼以下为10 000 m3/s)洪水时,两条流路同时作为行洪通道运用。国家公园陆域主体位于清水沟片区,为保障其安全,清水沟最大流量控制在5 000 m3/s,该流量接近2021年秋汛洪水最大日均流量5 200 m3/s。刁口河最大行洪流量同样控制在5 000 m3/s。这种情况下可采取临时子埝等工程加以防护,最大程度保障两个片区设施安全。通过刁口河分洪,既可减少清水沟口门泥沙淤积量,又能为刁口河附近海岸提供泥沙补给,有利于减缓海岸蚀退。

    为提高流路联合运用效果,可进一步优化小浪底水库运用方式和刁口河河道断面形态。根据2021年秋汛情况,黄河下游具备5 000 m3/s流量的过流能力,调水调沙最大流量可按该流量下泄,有利于排沙出库、维持下游河道和河口过流能力,增加刁口河运用几率。刁口河河道可设计为复式断面形态,一级河槽通过流量为1 500 m3/s,二级河槽通过流量为5 000 m3/s。河槽不淤临界流速控制在1.8~2.0 m/s,比降取现状1‱,则一级、二级河槽宽度分别约为140、500 m。同时为兼顾常态过水,一级河槽内可设置宽度为70 m的小水槽。这亦与自然条件下的断面形态特征(图4(b))较为接近。

    联合运用方式与已有的运用方式相比更加突出防洪、生态、海岸等多目标运用,并通过刁口河的常态过水和分流达到保护备用流路的目的(表1)。已有运用方式将清水沟作为主要行洪通道,洪水漫滩后清水沟的防洪压力较大,影响国家公园建设。高位分洪、交替行洪方式刁口河长期不行河,不能满足维持生态功能和减缓海岸蚀退需求,亦不利于备用流路保护。小水分流、水沙调控通道方式下清水沟大部分时期不过流,生态调水通道运用只有15~30 d。

    表  1  黄河河口流路运用方式比较
    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Yellow River Estuary channel application
    运用方式主要特征保障防洪安全维持生态功能减缓海岸蚀退备用流路保护
    小水分流 1 800 m3/s流量以上走
    现行流路,以下走其他
    流路。
    减少小水期河槽淤积,利于防洪。漫滩后清水沟防洪压力较大。 不利于不行河流路生态
    功能维持。现行流路
    年行河32 d。
    小水走刁口河能提供
    0.47 亿t/a泥沙补给。
    长期运用,有利于流路保护,年行河333 d。
    高位分洪 7 000 m3/s流量时向刁
    口河分洪。
    漫滩后清水沟防洪
    压力较大。
    未考虑刁口河生态补水。 刁口河运用0 d,不能
    减缓海岸蚀退。
    运用0 d,不利于对流路的保护。
    交替行洪 清8汊河、1996汊河和北汊河交替使用,刁口河作为长远备用流路和分洪
    通道。
    漫滩后清水沟防洪
    压力较大。
    未考虑刁口河生态补水。 刁口河作为长远备用流路,不能减缓海岸蚀退。 长期得不到运用,不利于
    流路保护。
    生态调水通道 刁口河作为生态补水
    通道。
    漫滩后清水沟防洪
    压力较大。
    利于刁口河尾闾湿地生态功能维护。 生态补水流量最大为
    30 m3/s,输送泥沙有限。
    增加保护意识,但生态调水时间只有15~30 d。
    水沙调控通道 小于3 000 m3/s时全走刁口河,否则全走清水沟。 漫滩后清水沟防洪
    压力较大。
    清水沟年行河10 d,
    不利于生态功能维持。
    刁口河年运用355 d,补沙1.22 亿t/a
    ,能减缓海岸蚀退。清水沟来沙减少至0.34 亿t/a,将蚀退。
    年运用355 d,利于备用流路保护。
    相机分水分沙 刁口河全线过流,流量大于3 500 m3/s时进行适当分水。 大洪水时清水沟防洪
    压力较大。
    利于生态功能维持,但未明确过流流量和时间。 利于减缓海岸蚀退,但分水规模未确定。 利于备用流路保护,但
    未明确常态过流流量和
    时间。
    多目标联合运用 常态过水、平滩分流、
    双河行洪。
    平滩分流、双河行洪,
    减轻防洪压力。
    常态过水保障刁口
    河尾闾生态功能。
    平滩分流、双河行洪能够为刁口河提供0.22 亿t/a泥沙(2021年)。 常态过流和2年1次分流运用(年均5 d)利于其保护。
      注:数据以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运用以来(2002—2021年)利津实测水文资料统计,泥沙补给未考虑河道冲淤。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新形势下黄河河口流路运用面临着保障防洪安全、维持生态功能和减缓海岸蚀退等多目标需求。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极端暴雨洪水事件频繁发生,河口仍可能出现大洪水。河道滩地倒比降和顺堤河,加剧大洪水时防洪压力。黄河口国家公园清水沟附近片区建设要求洪水尽量不漫滩;刁口河片区需要加强生态补水保障程度,附近海岸需要泥沙补给缓解蚀退。目前刁口河主槽淤积萎缩,滩地侵占严重,备用流路需要长期过水提高公众保护意识。

    黄河河口防洪、生态、海岸多目标流路运用方式为“联合运用、常态过水、平滩分流、双河行洪”。刁口河常年维持15~30 m3/s流量的过水通道,保障生态补水。当流量达到3 500 m3/s时进行分流,减少清水沟洪水漫滩威胁,使刁口河运用几率达到2年1次。大洪水时两条流路作为5 000 m3/s流量的泄洪通道,确保防洪安全。分流和泄洪运用能够缓解刁口河附近海岸蚀退。

  • 图  1   黄河河口基本情况

    Figure  1.   General situation of the Yellow River Estuary

    图  2   黄河河口水文特征和河长变化

    Figure  2.   Hydr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river length of the Yellow River Estuary

    图  3   黄河河口2019年汛后断面形态

    Figure  3.   River sections after 2019 flood season in the Yellow River Estuary

    图  4   刁口河主槽断面形态变化

    Figure  4.   Change of main channel of the Diaokouhe channel

    表  1   黄河河口流路运用方式比较

    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Yellow River Estuary channel application

    运用方式主要特征保障防洪安全维持生态功能减缓海岸蚀退备用流路保护
    小水分流 1 800 m3/s流量以上走
    现行流路,以下走其他
    流路。
    减少小水期河槽淤积,利于防洪。漫滩后清水沟防洪压力较大。 不利于不行河流路生态
    功能维持。现行流路
    年行河32 d。
    小水走刁口河能提供
    0.47 亿t/a泥沙补给。
    长期运用,有利于流路保护,年行河333 d。
    高位分洪 7 000 m3/s流量时向刁
    口河分洪。
    漫滩后清水沟防洪
    压力较大。
    未考虑刁口河生态补水。 刁口河运用0 d,不能
    减缓海岸蚀退。
    运用0 d,不利于对流路的保护。
    交替行洪 清8汊河、1996汊河和北汊河交替使用,刁口河作为长远备用流路和分洪
    通道。
    漫滩后清水沟防洪
    压力较大。
    未考虑刁口河生态补水。 刁口河作为长远备用流路,不能减缓海岸蚀退。 长期得不到运用,不利于
    流路保护。
    生态调水通道 刁口河作为生态补水
    通道。
    漫滩后清水沟防洪
    压力较大。
    利于刁口河尾闾湿地生态功能维护。 生态补水流量最大为
    30 m3/s,输送泥沙有限。
    增加保护意识,但生态调水时间只有15~30 d。
    水沙调控通道 小于3 000 m3/s时全走刁口河,否则全走清水沟。 漫滩后清水沟防洪
    压力较大。
    清水沟年行河10 d,
    不利于生态功能维持。
    刁口河年运用355 d,补沙1.22 亿t/a
    ,能减缓海岸蚀退。清水沟来沙减少至0.34 亿t/a,将蚀退。
    年运用355 d,利于备用流路保护。
    相机分水分沙 刁口河全线过流,流量大于3 500 m3/s时进行适当分水。 大洪水时清水沟防洪
    压力较大。
    利于生态功能维持,但未明确过流流量和时间。 利于减缓海岸蚀退,但分水规模未确定。 利于备用流路保护,但
    未明确常态过流流量和
    时间。
    多目标联合运用 常态过水、平滩分流、
    双河行洪。
    平滩分流、双河行洪,
    减轻防洪压力。
    常态过水保障刁口
    河尾闾生态功能。
    平滩分流、双河行洪能够为刁口河提供0.22 亿t/a泥沙(2021年)。 常态过流和2年1次分流运用(年均5 d)利于其保护。
      注:数据以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运用以来(2002—2021年)利津实测水文资料统计,泥沙补给未考虑河道冲淤。
    下载: 导出CSV
  • [1] 尹学良. 黄河口的河床演变[J]. 泥沙研究,1986(4):13-26

    YIN Xueliang. The fluvial processes of the Yellow River mouth[J]. Journal of Sediment Research, 1986(4): 13-26. (in Chinese)

    [2] 李殿魁. 黄河口治理与“三约束”理论[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13(5):75-80 doi: 10.3969/j.issn.1002-2104.2003.05.016

    LI Diankui. Harness of the Yellow River frith and theory of “three-restricting”[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3, 13(5): 75-80. (in Chinese) doi: 10.3969/j.issn.1002-2104.2003.05.016

    [3] 胡春宏, 曹文洪. 黄河口水沙变异与调控II: 黄河口治理方向与措施[J]. 泥沙研究,2003(5):9-14 doi: 10.3321/j.issn:0468-155X.2003.05.002

    HU Chunhong, CAO Wenhong. Variation, regulation and control of flow and sediment in the Yellow River Estuary II: regulation countermeasures[J]. Journal of Sediment Research, 2003(5): 9-14. (in Chinese) doi: 10.3321/j.issn:0468-155X.2003.05.002

    [4] 丁大发, 安催花, 姚同山, 等. 黄河河口综合治理规划[R]. 郑州: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2010: 87.

    DING Dafa, AN Cuihua, YAO Tongshan, et al. Planning for the integrated management of the Yellow River Estuary[R]. Zhengzhou: Yellow River Engineering Consulting Co., Ltd, 2010: 87. (in Chinese)

    [5] 李泽刚, 李长新. 论黄河口治理的基本方策[J]. 人民黄河,2015,37(3):4-7, 43 doi: 10.3969/j.issn.1000-1379.2015.03.002

    LI Zegang, LI Changxin. Basic strategies of estuary harness of the Yellow River[J]. Yellow River, 2015, 37(3): 4-7, 43. (in Chinese) doi: 10.3969/j.issn.1000-1379.2015.03.002

    [6] 王春华, 张娜, 何敏, 等. 黄河刁口河流路恢复运用目标与时机[J]. 人民黄河,2016,38(3):33-35 doi: 10.3969/j.issn.1000-1379.2016.03.010

    WANG Chunhua, ZHANG Na, HE Min, et al. Goal and opportunity of recovery use for Diaokou River channel of Yellow River[J]. Yellow River, 2016, 38(3): 33-35. (in Chinese) doi: 10.3969/j.issn.1000-1379.2016.03.010

    [7] 王万战, 雷坤, 江恩惠, 等. 黄河三角洲及附近海域综合治理战略研究[J]. 中国工程科学,2016,18(2):91-97 doi: 10.3969/j.issn.1009-1742.2016.02.014

    WANG Wanzhan, LEI Kun, JIANG Enhui, et al. Study on creating an integrated management strategy for the Yellow River Delta and its ambient sea area[J]. Engineering Sciences, 2016, 18(2): 91-97. (in Chinese) doi: 10.3969/j.issn.1009-1742.2016.02.014

    [8] 王开荣, 李岩, 于守兵, 等. 黄河刁口河备用流路现状及保护工程措施探讨[J]. 中国水利,2017(1):15-19 doi: 10.3969/j.issn.1000-1123.2017.01.005

    WANG Kairong, LI Yan, YU Shoubing, et al. Functions of backup flow route of Diaokouhe River in Yellow River Estuary and its protection works[J]. China Water Resources, 2017(1): 15-19. (in Chinese) doi: 10.3969/j.issn.1000-1123.2017.01.005

    [9] 王建华, 胡鹏, 龚家国. 实施黄河口大保护 推动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J]. 人民黄河,2019,41(10):7-10

    WANG Jianhua, HU Peng, GONG Jiaguo. Taking the great protection of the Yellow River Estuary as the grasp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J]. Yellow River, 2019, 41(10): 7-10. (in Chinese)

    [10] 陈雄波, 陈松伟, 窦身堂, 等. 黄河河口入海流路运用方式研究现状与趋势[J]. 人民黄河,2018,40(9):10-15 doi: 10.3969/j.issn.1000-1379.2018.09.003

    CHEN Xiongbo, CHEN Songwei, DOU Shentang, et al. Research status and trend on operational mode of the Yellow River channel into the sea in the estuary area[J]. Yellow River, 2018, 40(9): 10-15. (in Chinese) doi: 10.3969/j.issn.1000-1379.2018.09.003

    [11] 余欣, 吉祖稳, 王开荣, 等. 黄河河口演变与流路稳定关键技术研究[J]. 人民黄河,2020,42(9):66-70, 129 doi: 10.3969/j.issn.1000-1379.2020.09.012

    YU Xin, JI Zuwen, WANG Kairong, et al. Morphological changes of the Yellow River Estuary and key technology for its course stabilization[J]. Yellow River, 2020, 42(9): 66-70, 129. (in Chinese) doi: 10.3969/j.issn.1000-1379.2020.09.012

    [12] 罗伟雄, 孙鸿雁, 王丹彤, 等. 黄河口国家公园总体规划(2021—2035年)[R]. 昆明: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昆明勘测设计院, 2021: 7-9.

    LUO Weixiong, SUN Hongyan, WANG Dantong, et al. Overall planning of Huanghekou National Park (2021—2035)[R]. Kunming: Kunming Survey and Design Institute of State Forestry and Grassland Administration, 2021: 7-9. (in Chinese)

    [13] 王国庆, 乔翠平, 刘铭璐, 等. 气候变化下黄河流域未来水资源趋势分析[J].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2020(2):1-8 doi: 10.12170/20200216001

    WANG Guoqing, QIAO Cuiping, LIU Minglu, et al. The future water resources regime 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 in the context of climate change[J]. Hydro-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20(2): 1-8. (in Chinese) doi: 10.12170/20200216001

图(4)  /  表(1)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45
  • HTML全文浏览量:  33
  • PDF下载量:  86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2-12-12
  • 网络出版日期:  2023-09-25
  • 刊出日期:  2024-01-3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