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赵德招, 万远扬.
2015年长江口航道运行维护特征分析
.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2017, (2): 82-90.
doi: 10.16198/j.cnki.1009-640X.2017.02.011
|
[2] |
丁磊, 窦希萍, 高祥宇, 潘昀, 焦增祥.
长江口深水航道回淤量时间序列混沌特征分析
.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2016, (2): 97-103.
|
[3] |
刘高伟, 程和琴, 杨忠勇.
长江口深水航道三期工程前后北槽中上段水动力及含沙量变化特征
.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2015, (6): 7-16.
|
[4] |
李文正, 万远扬.
长江口深水航道回淤强度与潮汐动力相关性分析
.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2014, (5): 29-33.
|
[5] |
赵德招, 刘杰, 程海峰, 王珍珍.
长江口深水航道疏浚土处理现状及未来展望
.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2013, (2): 26-32.
|
[6] |
王高旭,李褆来,陈敏建.
长江口生态流量研究
.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2010, (3): -.
|
[7] |
窦希萍.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成套技术”——获200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2008, (2): -.
|
[8] |
王顺中,李浩麟.
瓯江口航道治理工程模型试验研究
.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2006, (4): 28-33.
|
[9] |
朱伯荣,陈志昌,罗小峰.
长江口河工模型试验中的仪器设备
.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2005, (1): 63-66.
|
[10] |
乐嘉钻,陈志昌,阮伟.
长江口深水航道的选择及其治理原则
.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2005, (2): 1-8.
|
[11] |
陈志昌,乐嘉钻.
长江口深水航道整治原理
.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2005, (1): 1-7.
|
[12] |
蔡国正,曹民雄,唐存本.
红水河十五滩航道整治模型试验研究
.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2004, (1): 45-48.
|
[13] |
李褆来,窦希萍,黄晋鹏.
长江口边界拟合坐标的三维潮流数学模型
.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2000, (3): 1-6.
|
[14] |
窦希萍,李禔来,窦国仁.
长江口全沙数学模型研究
.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1999, (2): 136-145.
|
[15] |
朱元生.
福州新港区港池航道模型试验
.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1990, (4): -.
|
[16] |
顾佩玉,易家豪,严履.
长江口污水排放试验和计算的研究
.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1987, (1): -.
|
[17] |
孙梅秀,李昌华.
南京港新生圩深水泊位河床稳定问题模型试验研究
.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1984, (3): -.
|
[18] |
黄胜,陈志昌,马林卿.
长江口航道整治模型试验
.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1982, (2): -.
|
[19] |
孔祥柏,孙梅秀.
川江砖灶子浅滩航道整治模型试验
.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1981, (3): -.
|
[20] |
杨志龙.
长江口航道治理工程科研技术组第二次会议
.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1980,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