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罗红春, 冀鸿兰, 牟献友, 郜国明, 张宝森.
冰波运动特性及盖移质输冰能力研究
.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2022, (2): 75-84.
doi: 10.12170/20210315001
|
[2] |
张冉, 夏建新, 任华堂.
张家口冬奥会核心区非点源污染负荷估算
.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2020, (4): 72-79.
doi: 10.12170/20190822001
|
[3] |
戴元志, 冯中华, 范成文.
水泥固化锌污染土压缩特性影响因素分析
.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2020, (6): 89-93.
doi: 10.12170/20191008001
|
[4] |
陆海明, 孙金华, 刘婷, 刘浩, 宋力, 朱乾德.
潜流湿地对微污染水体中氮磷去除效果的中试研究
.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2018, (4): 81-87.
doi: 10.16198/j.cnki.1009-640X.2018.04.012
|
[5] |
丁大志, 张静波, 周向华, 章卫胜.
围垦工程对沙枉河口污染物输运影响分析
.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2017, (2): 115-120.
doi: 10.16198/j.cnki.1009-640X.2017.02.015
|
[6] |
童朝锋, 郑联枭, 孟艳秋, 时健.
兴化湾悬沙输移机理分析
.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2016, (2): 1-10.
|
[7] |
吕学研, 张咏, 徐亮, 刘雷, 钟声, 郭蓉.
典型入太湖河流夏-秋季氮素污染变化特征
.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2016, (5): 9-15.
|
[8] |
田东方, 余东华.
考虑尿素浓度对SWCC影响的VG模型
.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2014, (4): 65-69.
|
[9] |
陈亮, 李飞, 黄德文.
两区模型和变密度模型溶质运移试验对比分析
.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2013, (3): 15-20.
|
[10] |
周富春, 陈培帅, 刘国东.
两江汇流口污染混合区变化规律分析
.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2013, (3): 60-64.
|
[11] |
陈诚,贾宁一,蔡守允.
模型试验测量技术的研究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2011, (4): -.
|
[12] |
唐建华,梁斌,李若华.
强潮河口悬浮泥沙浓度垂向结构分析——以杭州湾乍浦水域大潮期为例
.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2009, (2): -.
|
[13] |
刘杰,乐嘉海,杨永荻.
黄浦江河口潮汐物理模型控制与测量技术
.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2004, (2): 68-71.
|
[14] |
李晓英,陈守伦,芮钧.
潮汐电站月周期优化调度模型及其应用
.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2004, (1): 61-65.
|
[15] |
罗肇森.
风、浪、流共同作用下的泥沙输移
.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2004, (3): 1-6.
|
[16] |
罗小峰,陈志昌.
粒子测速系统在潮汐河口河工模型试验中的应用
.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2003, (3): 70-73.
|
[17] |
罗健,龚静怡,张行南.
九龙江口及厦门湾悬沙分布和输移沉积的多时相遥感分析
.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1999, (4): 369-377.
|
[18] |
刘小兵,梁柱,程良骏.
高浓度固液混合流的湍流模型
.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1996, (1): -.
|
[19] |
李元亚,黄胜.
悬移物质紊动扩散模型
.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1989, (2): -.
|
[20] |
徐基丰,王振东.
微机在潮汐模型试验中的应用
.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1985,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