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陈建, 傅学诚, 李昕, 张会杰, 汪越.
基于改进层次分析法的航道生态性评价研究
.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2021, (5): 33-39.
doi: 10.12170/20210207001
|
[2] |
宋洋, 杨杰, 宋锦焘, 程琳.
基于CEEMDAN-PE-LSTM的混凝土坝变形预测
.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2021, (3): 41-49.
doi: 10.12170/20200520003
|
[3] |
马进国, 郑艳爽, 张晓华, 丰青, 彭红.
宁夏清水河流域水沙变化特点分析
.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2020, (4): 57-63.
doi: 10.12170/20200213002
|
[4] |
魏博文, 袁冬阳, 蔡磊, 温勇兵, 徐镇凯.
基于BP-ARIMA的混凝土坝多尺度变形组合预报模型
.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2018, (2): 52-60.
doi: 10.16198/j.cnki.1009-640X.2018.02.007
|
[5] |
李岱远, 高而坤, 吴永祥, 王高旭, 万永静.
基于网络层次分析法的节水型社会综合评价
.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2017, (2): 29-37.
doi: 10.16198/j.cnki.1009-640X.2017.02.004
|
[6] |
孙桂凯, 高沫, 佘璇.
南宁市不同历时降水结构的多时间尺度研究
.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2017, (2): 107-114.
doi: 10.16198/j.cnki.1009-640X.2017.02.014
|
[7] |
岳强, 刘福胜, 刘仲秋.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平原水库健康综合评价
.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2016, (2): 62-68.
|
[8] |
庞翠超.
象限分析法分析沉水植物促淤效应
.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2016, (3): 20-26.
|
[9] |
罗德河, 郑东健.
大坝变形的小波分析与ARMA预测模型
.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2016, (3): 70-75.
|
[10] |
丁磊, 窦希萍, 高祥宇, 潘昀, 焦增祥.
长江口深水航道回淤量时间序列混沌特征分析
.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2016, (2): 97-103.
|
[11] |
陈吉江.
小波分解高、低频双自回归模型及其在水质监测中的应用
.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2014, (2): 95-99.
|
[12] |
穆锦斌,张小峰.
荆江-洞庭湖水沙变化影响分析
.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2011, (1): -.
|
[13] |
胡庆芳,王银堂.
北三河流域洪水资源量的演变特性及驱动因素评估
.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2010, (1): -.
|
[14] |
段光磊,彭严波,肖虎程,赵兵.
长江荆江河段典型洲滩演变机理初探
.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2008, (2): -.
|
[15] |
李丽,汪明武.
熵模糊物元分析法在水库正常高水位决策中的应用
.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2006, (4): 62-66.
|
[16] |
陈峰.
用层次分析法选择黄浦江河口挡潮闸闸址
.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2005, (3): 59-62.
|
[17] |
张子明,郑国芳,宋智通.
基于等效时间的早期混凝土温度裂缝分析
.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2004, (1): 41-44.
|
[18] |
曹茂森,任青文.
应力波小波域谱分析的岩土介质损伤诊断
.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2004, (3): 12-18.
|
[19] |
张兰丁.
用流场分析法计算明渠流量
.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1996, (3): -.
|
[20] |
盛虞,孙德安.
土工动力反应分析法的比较及其应用
.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1990,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