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 第2期
1999, (2): 107-115.
摘要:
本文推导了高含沙河流的控制微分方程组,在一定条件下,经适当简化,即转化为低含沙河流的控制方程组,可适用于类似黄河这类水沙条件变化较大的河流。确定了高含沙河流模型的参数,给出了适用高低含沙河流的计算程序。选择黄河小浪底坝区为研究对象,对高含沙河流数学模型进行了验证。
本文推导了高含沙河流的控制微分方程组,在一定条件下,经适当简化,即转化为低含沙河流的控制方程组,可适用于类似黄河这类水沙条件变化较大的河流。确定了高含沙河流模型的参数,给出了适用高低含沙河流的计算程序。选择黄河小浪底坝区为研究对象,对高含沙河流数学模型进行了验证。
1999, (2): 116-125.
摘要:
针对平原地区火电厂灰渣贮放条件与需要,研究了新型的冲填土挡灰坝,通过室内试验、现场试验与计算分析,对新坝型进行了全面的技术论证,此坝型已在火电厂建设中得到实施,表明有广阔的推广应用价值。
针对平原地区火电厂灰渣贮放条件与需要,研究了新型的冲填土挡灰坝,通过室内试验、现场试验与计算分析,对新坝型进行了全面的技术论证,此坝型已在火电厂建设中得到实施,表明有广阔的推广应用价值。
1999, (2): 136-145.
摘要:
在正交坐标系下,建立了能较好拟合长江口边界的平面二维潮流和全沙数学模型。应用1996年洪、枯两季大、中、小潮水文泥沙资料和1995年、1996年地形及8310和8615台风暴潮引起的南北槽淤积资料,对长江口的潮位、流速、流向、含沙量特别是南北槽的地形变化和航道回淤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全沙数学模型较好地复演了长江口流场、含沙量场和地形变化。
在正交坐标系下,建立了能较好拟合长江口边界的平面二维潮流和全沙数学模型。应用1996年洪、枯两季大、中、小潮水文泥沙资料和1995年、1996年地形及8310和8615台风暴潮引起的南北槽淤积资料,对长江口的潮位、流速、流向、含沙量特别是南北槽的地形变化和航道回淤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全沙数学模型较好地复演了长江口流场、含沙量场和地形变化。
1999, (2): 146-157.
摘要:
根据河湾迎流顶冲位置和河床冲深,确定护岸范围和优选护岸护底方案。对于抛石护岸所应用的土工织物滤层的规格和国外典型实例作了介绍,并分析试验资料,给出了抛石大小和抛石落距的计算公式。
根据河湾迎流顶冲位置和河床冲深,确定护岸范围和优选护岸护底方案。对于抛石护岸所应用的土工织物滤层的规格和国外典型实例作了介绍,并分析试验资料,给出了抛石大小和抛石落距的计算公式。
1999, (2): 172-179.
摘要:
本文针对水下混凝土病害整治的传统方法中围堰排水施工的缺陷,提出了病害混凝土水下补强加固新技术,即:水下封缝灌浆堵漏—水下老混凝土凿毛处理—水下植筋(含布设钢筋网片)—水下浇筑不分散混凝土,该项技术首次应用于苏北沿海黄沙港闸反拱底板裂缝修补加固工程。现场模拟施工试验表明:这一叠合防渗、整体补强技术切实可行,是传统围堰排水施工方法的重大突破;水下浇筑层不分散混凝土各项力学性能指标均满足工程加固设计要求,新老混凝土结合良好,有效地恢复了混凝土结构的整体性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本文针对水下混凝土病害整治的传统方法中围堰排水施工的缺陷,提出了病害混凝土水下补强加固新技术,即:水下封缝灌浆堵漏—水下老混凝土凿毛处理—水下植筋(含布设钢筋网片)—水下浇筑不分散混凝土,该项技术首次应用于苏北沿海黄沙港闸反拱底板裂缝修补加固工程。现场模拟施工试验表明:这一叠合防渗、整体补强技术切实可行,是传统围堰排水施工方法的重大突破;水下浇筑层不分散混凝土各项力学性能指标均满足工程加固设计要求,新老混凝土结合良好,有效地恢复了混凝土结构的整体性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1999, (2): 180-188.
摘要:
通过工程调查和试验研究,结合水工混凝土的腐蚀机理,分析了腐蚀修补的技术方案,提出了首选的修补材料。
通过工程调查和试验研究,结合水工混凝土的腐蚀机理,分析了腐蚀修补的技术方案,提出了首选的修补材料。
1999, (2): 196-200.
摘要:
化学浆液在岩土双重孔隙介质中的流动是一个二相驱替过程。对这一过程建立方程描述并求解,结果显示了化学浆液在孔隙系统中的吸渗速度远小于在裂隙系统中的流动速度。
化学浆液在岩土双重孔隙介质中的流动是一个二相驱替过程。对这一过程建立方程描述并求解,结果显示了化学浆液在孔隙系统中的吸渗速度远小于在裂隙系统中的流动速度。
1999, (2): 201-206.
摘要:
本文简要论述了强夯法在深圳地区开山填海工程中的应用状况,并结合工程实例对强夯施工参数的选择、加固效果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本文简要论述了强夯法在深圳地区开山填海工程中的应用状况,并结合工程实例对强夯施工参数的选择、加固效果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1999, (2).
摘要:
本文从两相流体动力学的守恒方程出发,考虑固相、液相的相对运动,推导了可以考虑场的不均匀性和流体压缩性的统一形式的控制方程,并对方程所基于的物理概念和相互联系进行了必要的分析。通过对方程适当形式的表达,可导出用于大、小变形固结、渗流和沉积的简化方程,显示了在不同领域的三个理论存在一定的统一性。方程推导过程并未对本构关系加以限制,适用范围较广。依据实际问题的要求,作了不同形式的简化。
本文从两相流体动力学的守恒方程出发,考虑固相、液相的相对运动,推导了可以考虑场的不均匀性和流体压缩性的统一形式的控制方程,并对方程所基于的物理概念和相互联系进行了必要的分析。通过对方程适当形式的表达,可导出用于大、小变形固结、渗流和沉积的简化方程,显示了在不同领域的三个理论存在一定的统一性。方程推导过程并未对本构关系加以限制,适用范围较广。依据实际问题的要求,作了不同形式的简化。
1999, (2).
摘要:
Results of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and theoretical analysis on the stability criteria of floes beneath ice jam are presented. the reasonable form has been developed and it is similar to the stability criteria of sand while take no account of the variation about tb/l and ni/nb. the default of previous studies were pointed out also.
Results of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and theoretical analysis on the stability criteria of floes beneath ice jam are presented. the reasonable form has been developed and it is similar to the stability criteria of sand while take no account of the variation about tb/l and ni/nb. the default of previous studies were pointed out also.